查看原文
其他

这件事,她用“三颗心”去守护!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4-02-03


大咖派”是浙大城市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重磅推出的全新栏目,以介绍学科专业领军人物、展示学科建设成果、分享专家学者见解、反映学术思想动态为主要内容。“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而增识,学而启思,以求是创新立时代潮头,以博学笃志担时代大任。让我们以“大咖”为师,与“大咖”同行,建设美好城院,携手奋进百强。

第十二期人物

曾迎春

曾迎春

医学护理学科建设负责人

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医院双聘教授

云南省肿瘤医院特聘教授

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FAAN)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合作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在癌症康复领域的应用。发表SCI论文近百篇,曾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以及国际护理荣誉协会杰出护理研究奖。获得国际发明专利1项、PCT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及人工智能软著6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市和校级科研基金6项。


目前担任高水平英文杂志Journal of Cancer Survivorship(《癌症生存杂志》)的副主编,担任护理英文SCI杂志—Asia-pacific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亚太肿瘤护理杂志》)人工智能在癌症照护以及CAM在癌症护理领域的应用专刊的客座编辑,担任英文SCI杂志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APJON和中文核心期刊《护理学报》编委。同时担任数十本护理学顶级学术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的评审专家。


保持恒心

她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初见曾迎春教授,她身着西装外套,一头短发干净利落,一如她的做事风格。

近日,斯坦福大学与爱思唯尔联合发布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迎春有幸入选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涵盖医、文、理、工等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反映科学家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及为相关领域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我觉得很开心,因为这也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充分认可。”当提及入选感想时,曾迎春说道。

深耕在护理领域,曾迎春带领团队一直在“人工智能在癌症康复领域的应用”方向努力探索,希望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我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患子宫颈癌的病人,这些女性群体很多还非常的年轻。”曾迎春指出,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像子宫颈癌这类患者的生存率很高,接受手术及相关治疗后,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这类患者在回归社会后提高生活质量,则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癌症相关认知障碍(CRCI)在脑瘤和非中枢神经系统癌症患者中经常被报道。此外,其对癌症幸存者的工作能力、社会和职业功能以及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最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常会损害癌症患者的认知领域,包括注意力、语言记忆和执行功能,导致患者难以参与多任务工作、较低的信息处理速度和产生语言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曾迎春团队发现通过使用AI技术,在虚拟现实(VR)中帮助病人进行相关认知障碍评估和康复是个可行之策。由此,团队做了一系列尝试,力图帮助癌症病人重回正常生活。以此项目为核心,她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也受到了全球学者的关注。

一路探寻,一路前进,曾迎春一直奋斗在路上,也从中收获了鲜花与掌声。


不忘初心

她在平凡岗位展现不凡

“我们每天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一些不凡的事。”从忙碌在一线的实践人员到成为在背后付出的科研人员,曾迎春带着她的赤忱与热爱奔走在护理之路上,从未退却。


高考结束后,曾迎春出于就业的考量选择了护理专业,而在后来的点滴学习和实践中,她已不知不觉地深深爱上了这个学科,并致力于在护理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曾迎春在学校模拟实验室做示范

在临床工作时,曾迎春从事的是妇科领域,在见证妇科肿瘤病人方方面面的身心不适后,她萌生了研究癌症病人生存质量的想法。在英国读硕士期间,曾迎春上的第一门课是evidence-based practice(循证实践),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她慢慢喜欢上了科研。在香港理工大学深造时,曾迎春对科研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并跟随博士导师郑树基开展人工智能工伤康复系统的项目,这也为她后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临床时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在博士项目中接触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做课题的时候发现病人对用纸笔测试的认知评估和康复项目感到枯燥无趣,点点滴滴汇聚,构成了曾迎春现如今“沉浸式VR在癌症相关认知障碍评估和康复中的应用”的项目灵感。


该项目结合虚拟现实的手段,设置相对应的游戏对病人进行评估,既可以节省以往测评环节的环节的人力,又可以提起患者兴趣,还可以在便捷化的同时让场景更加多样化。如此一举多得的模式不仅可以在癌症患者中应用,也可以应用于老年痴呆的筛查等方面。

从实践到深造,曾迎春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在护理科研之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从而更好地用专业能力与研究成果为患者排忧解难。这份初心源于热爱,更因她身为护理人的奉献和决心而延续。


满怀信心

她以“智慧护理”展现“城院担当”

现如今,作为学校护理学科建设负责人的曾迎春满怀信心,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护理学科将能实现用“智慧护理”来更好地展现“城院担当”


目前,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护理学科为“十四五”浙江省一流校内培育学科,拥有4名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3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护理学)与1名第49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为进一步推动护理前沿创新研究工作,产出科研成果,服务健康事业,助力学科深度发展,2022年11月,医学院成立“智慧护理实验室”,并开展了一系列开放日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VR正念减压等方面的健康服务。

实验室目前配备了综合的VR减压与心理健康服务、眼动筛查认知障碍,迷走神经刺激设备,直流电脑刺激(tDCS)设备,32导脑电(EEG)设备,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设备,全自动体检设备包括体温、脉搏、护理、体质成分分析、心电图、血糖等测试服务,一台下肢康复机器人,针对中风后下肢行动不便的人员进行智能康复等。


以国际化智慧护理为基础,护理学科将重点打造老年智慧康养护理和肿瘤康复护理两大特色方向。“智慧护理实验室”研究中心旨在建立多学科融合创新研究领域,助力学校智慧康养科教创新综合体建设,开发智慧康养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及拓展“护理+交叉学科”创新研究


 “南丁格尔最本质的精神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护理学科多重特色加持的打造下,曾迎春希望能培养出一批有实干精神、肯无私奉献的学生,秉承救死扶伤原则,真正做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怀揣着对护理学科的“恒心”“初心”与“信心”,曾迎春一路且歌且行,展现着她身为城院人、护理人的坚守与担当。


文字 / 毛珮瑶

摄影 / 黄佳安

今日编辑 / 吴佳俐

责任编辑 / 孙亚飞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这件事,她用“三颗心”去守护!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